教学设计方案

时间:2024-07-13 20:17:37
精选教学设计方案模板汇编5篇

精选教学设计方案模板汇编5篇

为确保事情或工作顺利开展,通常需要预先制定一份完整的方案,方案是书面计划,是具体行动实施办法细则,步骤等。那么优秀的方案是什么样的呢?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教学设计方案5篇,欢迎阅读与收藏。

教学设计方案 篇1

课题:《初春》1课时

课型:

上课日期:

作者:

单位:

新授

《初春》1课时

课前预习:

自读诗歌,积累文中生字、生词,了解作家王宜振相关资料。

相关课程标准:

新课标明确的要求:“培养鉴赏诗歌浓厚兴趣,丰富自己的情感世界,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,提高文学修养,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,探索作品的丰富内蕴,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,并给予恰当的评价”。同时还要求:“学习鉴赏诗歌的基本方法,把握诗歌的艺术特性,注意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现作品意蕴,不断获得新的阅读体验;并尝试诗歌的创作”。

学习目标:

1.品读诗歌,学会分析本诗的语言特点,理解诗的主题和诗人的思想感情;学习借景抒情的写法。

2、学习用比较思维阅读文章的方法。

3、培养诗歌阅读能力,培养热爱春天、热爱大自然的情怀。

评价任务:

1.识记字词、作家作品常识。

2.用比较思维阅读文章的方法。

3. 理解作者感情,领略自然景物的美。

教学重点:

品读诗歌,学会分析本诗的语言特点,理解诗的主题和诗人的思想感情;学习借景抒情的写法。

教学难点:

品析重点句子,感受作者独特的情感。

教学过程:

一、 导入

1.朱自清先生喜欢春天,因为春天美在

2.林斤澜先生钟情于北国春风,是因为北国春风 。 (学生回忆课文,填空)

二、 和朱自清先生的《春》对比,学习王宜振的《初春》

(一)、整体感知,读《初春》

1.从诗中勾画出作者着力描写了初春的哪些景色?(学生边读边画) 明确:毛毛雨、小树、新芽、新叶、蝴蝶、蜜蜂、蛙鸣、风筝等。

2.为什么这首诗有一种强烈的清新感?

明确:本诗都是以儿童的眼光观察春天,描绘春天,表达作者对春天的喜爱。

3.朱自清先生的《春》和王宜振的《初春》有哪些相相似之处?(学生对比阅读两篇文章)

明确:(1)都运用了比喻、拟人、等修辞手法

(2)文字风格都细腻、清新、俏皮。

(3)都五官开放,多角度描写。

4.读《初春》思考:语言风格 想象特点

明确:语言风格:清新活泼

想象特点:想象的导向都是美化,美好的事物都是孩子气的,天真的.

(二)、读三、四节,体会诗歌想象的特点(学生找想象的诗句品读)

明确:石子---蝴蝶;书中倾听----蜜蜂歌唱;池塘中的蝌蚪----美人的雀斑,甚至想到了夏天的情景。

小结:这样的想象奇特而又大胆,在这样超常的,陌生的想象中传达着初春景色的美好。

(三)、这四节诗中我们感受到了初春景物怎样的特点?(生读诗中相关语句) 明确:小、嫩、新、美

“把春天吹得摇摇晃晃”一句让我们产生怎样的联想?是春天在摇摇晃晃吗? (是作者陶醉在这“小、嫩、新、美”初春的美景中,陶醉的摇摇晃晃。) 小结:这样的想象仍然奇特而又大胆,超常而又陌生.

(四)、小诗让我们产生新鲜感的原因(生读诗,探究)

写作视角:以儿童的眼光观察春天,描绘春天,表达作者对春天的喜爱;以亲切,清新,可爱取胜。

语言特色:想象中的语言,拟人,比喻,想象奇特而又大胆,超常而又陌生,文字新颖而亲切;以新取胜。

小结:

这篇文章作者写了春天的景物和人物在春天的活动,表达出春天的喜爱之情。 三.拓展延伸

今天我们学习了诗歌《初春》,知道了它写了什么,还知道作者是怎样写的,希望同学们课下这样的方法写写有关春天的文章。

板书设计:

毛毛雨新芽初蛙鸣 风筝儿童心理

春蝴蝶 蜜蜂爱春之情

蝌蚪教学反思

本课词的学习完全放手,让学生通过预习提纲自学。在短短的五分钟时间学生主动、投

入,每个学生都在认真的按要求学习。总之,我会认真反思,再次修改,认真学习理念并落实,争取有所提高

教学设计方案 篇2

教学目标:

1.会写“断、楚、孤、帆”四个字。

2.能理解古诗的意思,体会古诗表达的意境以及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。

3.正确、流利、有感情的朗读并背诵古诗。

4.能正确默写《望天门山》。

教学重点:

1.有感情的诵读古诗。

2.理解古诗大意。

教学难点:

体会古诗表达的意境以及诗人的思想感情。

教学准备:多媒体课件;田字格贴

教学时间:一课时

教学过程:

一、观赏图片,揭示课题

1.导语:同学们,我们的祖国幅员辽阔,山河壮丽。大家看——(课件播放天门山图片)

2.师:大家知道这是哪里吗?这就是位于安徽和县与当涂县西南的长江两岸。两山隔江相对,形同门户,所以又被叫做天门山,谁来说说自己看了这些图片之后有什么感受?

3.师抽答。

4.大家都说了自己看了天门山的图片之后的感受,很多年前,诗人李白也去到了天门山,看到了这样的美景,很有感触,于是写下了《望天门山》这首诗。

5.下面请大家齐读课题——第二十一课,古诗两首《望天门山》(教师板书课题)

二、初读古诗,整体感知

1.学生自由朗读,要求读准字音,读通诗句。

2.指导生字的读音。

3.班齐读,分小组读,指明反馈读。

4.教师出示节奏划分,知道学生读出节奏及古诗的韵律。(课件出示)

三、逐句品读,理解诗意

1.再请同学们自由朗读,标示出不理解的字、词。(教师将诗句写在黑板上)

2.指名反馈:哪些字、词无法理解?(天门:天门山。中断:从中间割断。至此回:到这里回旋。出:耸出来。孤帆:单独一只船。帆:船上的风帆,指代船。)

3.多媒体出示课文插图,引导学生图文结合,理解古诗的意思。(先抽同学逐句解释,再指导全诗一起说一说。)

(诗文解释:浩荡东流的长江冲破天门山奔腾而去。碧绿的江水到这里突然转了个弯,向北流去。两岸的情商相互对峙,一只小船从太阳升起的地方悠悠驶来。)

四、再现画面,体会意境

1.教师示范阅读,学生闭目想象。

2.指名反馈:脑海中出现了怎样的画面?(一句诗,一幅画)

3.感悟动词“断、开、流、回”的气势磅礴。

4.指导学生读出雄伟磅礴的气势。

5.教师:同学们,这首古诗,紧扣一个“望”字,通过对天门山两岸景色的描绘展示了祖国山河的壮丽雄伟,体现出诗人借景抒发对祖国山河的热爱。(板书“雄伟秀丽、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”)

6.配乐有感情朗读,熟读成诵。

五、课堂小结,布置作业

1.指导书写“断、楚”

2.教师总结:丽日照着江水,一叶轻舟在江上扬帆而行,驶过临江两岸的青山翠峰,这是一幅十分惬意和美好的图景。李白借助这些雄丽的景色,表达了对祖国河山的热爱,以及自己豁达、宽阔的胸襟。

3.背诵并默写古诗

4.为生字“断、楚、孤、帆”组词

板书设计:

天门中断—楚江开

气势磅礴

碧水东流—至此回雄伟秀丽

望天门山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

青山——相对出

山水相映

孤帆——日边来

教学设计方案 篇3

一、教学目标:

1、 知识与能力:通过对语言文字的品位,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

2、 过程与方法:创设学生提问的氛围,逐层深入的理解文章内容

3、 情感与态度:体会华侨老人眷恋祖国的感情

二、重点:

创设学生提问的氛围,逐层深入的理解文章

三、难点:

体会华侨老人眷恋祖国的情感

四、教具:

幻灯

五、教学过程:

(一)导入:同学们,你们见过梅花吗?你们对梅花有哪些了解?

今天我们一起学习22课《梅花魂》,读课题,质疑。

那么梅花魂指什么呢?

(二)整体感知:

打开书,默读课文,你认为哪些语句能解答你刚才的问题

用笔划下来,可以在边白处作简单的批注。

(三)深入学习:

读读你画的句子,你感受到什么了和旁边的同学交流一下。

梅花魂指什么呢?谁来读读你画的句子?(以下内容随学定教)

1、(13)段相关内容

①理解梅花的精神

学生谈理解,读出体会来

②理解中国有气节的人和梅花一样

③加入课外资料:我国古代有气节的人物

过渡语

④这位身在异乡的华侨老人,会怎样对“我”说这段话呢?

(指读13段)

⑤外祖父这么珍爱这幅墨梅图,为什么把它送给我呢?

2、(3)自然段相关内容

①理解外祖父怎么“分外爱惜”墨梅图

②借助外祖父的话理解“这清白的梅花,是玷污得的吗?”

过渡语

3、(2、7、10、15、16)自然段相关内容

①外祖父给我读思乡的.诗句,想象当时的情景读一读诗句

②想想外祖父还会给我讲关于祖国的什么呢?

③课件:祖国的地图,山河。

④出示第七自然段,读出自己的感受

⑤简单谈,理解10、15、16自然段的相关内容

过渡语

(四)回归整体

1、填空:“故乡的梅花又开了,那朵朵冷艳,缕缕幽芳,总使我想起_____。”

2、结束语

教学设计方案 篇4

一、教学目标

1、了解科学家假想的黄河象骨骼化石的来历及假想的依据,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学习科学知识的兴趣。

2、朗读课文,练习复述假想部分。

3、训练学生思维想象能力。

二、教学重点

课文第二段,积累语言,体会语言,复述课文。

三、教学用具

一张展示大象骨骼斜插在河土中脚踏踩石的投影片,一张呈现大象骨架高大完整的投影片。

四、教学过程

师:今天我们来继续学习21课黄河象。初读课文时同学们对课文内容就产生了浓厚的兴趣,现在谁来说说课文向我们介绍了哪几部分内容。请同学们打开书。三部分内容。师:首先讲了什么?

生:课文讲了在北京自然博物馆的古生物大厅陈设着一具黄河象的骨骼,它高大完整(这具骨骼有什么特征?)-高大完整

打出投影:谁能看着投影再结合书上内容向大家描述一下黄河象怎样高大完整?

生:说或读第一自然段。

师:古代黄河象的骨架能够这样完整地保存下来,在象化石发现史上是很少见的,你知道为什么能完整地保存下来吗?

生:从它各部分骨头相关联的情况可以推想出它死后没有被移动过。另外当地农民保护文物的意识很强,发现后马上报告,在上级的指挥下进行挖掘。

师:课文还讲了些什么?

生:还讲了科学家假想了黄河象成为化石的情景。

师:那么科学家的假想是以什么为依据的?发掘时我们看到了怎样的情景?找出来读给大家听。

生:化石全部露出来了,人们可以清楚第看到一头大象情景

师:看看投影片听老师把这段话读一遍,体会老师重读的词语在文中起了什么作用。

(斜斜踩着想象推想)

生:使句子的意思更准确,更符合实际。

师:科学家根据发现发掘的样子,假想它成为化石的情景,这个故事发生在二百多万年前的一天,读读这个故事,感受一下故事最生动的一幕是什么?你认为描写生动的是哪一节,读给大家听。

注:以上是熟读,第五节描写具体,写出了大家失足落水的一举一动,抓住这些词语再读读。

师:我们刚才通过有语气的读,体会了科学家的假想是多么生动,那你认为这种想象合理吗?哪些地方合情合理?为什么合理?举例说说。分小组交流,选择汇报形式。

以上是体会语气、思维和语言训练。

师:科学家的假想是合理、严谨、完整,同时又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它描述出来,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。你们能象讲故事一样把它讲出来吗?还可以加上体态语言,自己试着说说,自己练习。

师:我给你开个头,请几位同学讲:(1)天气环境;(2)老象失足;(3)成为化石。

以上是指导复述。

师:除以上外课文还写了什么?大地变化-黄河-黄河象。学习了这篇课文,你还有什么不懂?

小结:

今天我们学习了一篇有关黄河象的文章。科学家们即生动又合理的想象,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。可以说每一个古生物化石中,都蕴含着深奥的科学道理。如果你感兴趣可以找来这方面的资料读读,也可以推荐给老师和同学。在课下王俊就极力向我推荐了一本书,我觉得的确是一本好书,现在请他把书推荐给大家。

教学设计方案 篇5

【学习目标】

1、认识“郊、列”等14个生字,会写“名、发”等6个字。

2、正确、流利地朗读课文。

3、了解火车的发展,激发创造的欲望。

【课前准备】

挂图,多媒体课件,生字卡片。

第一课时

一、谈话引入

同学们,我知道大家都喜欢听故事。关于火车的故事,(边说边板书课题)你们知道些什么呢?(学生畅所欲言)

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《火车的故事》,你将会了解到更多关于火车的知识。

二、初读课文,识记生字

1、借助拼音读课文。

要求:读准字音,画出生字多读几遍,读通课文。

2、检查识字情况。

齐读,分组读,抽读。

3、听老师范读,标出自然段,想想课文讲了火车的什么故事。

结合插图,边读边想

4、自读第1、2自然段。

指名读第1自然段,理解“飞驰而过”。可以播放火车疾驶而过的场景,也可以把自己的手当做火车,演示“飞驰而过”的样子。

5、读第3自然段。

⑴ 读了这个自然段,你了解到什么?

蒸汽机车(第二幅图上的车头就是蒸汽机车。它烧煤,从上面的烟囱冒出浓浓的黑烟)

内燃机车(它烧汽油、柴油或煤油,不会产生多少烟)

电力机车(教师出示图片并讲解:电力机车的车顶有电线。它行驶时下面是两根铁轨,上面靠电线提供能量)

⑵ 磁悬浮列车(当今世界最先进的火车,速度快,接近普通飞机。这种火车只有中间一根铁轨,最特别的是:它是浮在轨道上的。第三幅图画的就是磁悬浮列车。它在日本、德国常见,我国上海也有)

⑶ 朗读领会。

6、自读第4、5自然段,提出不懂的问题。

⑴ 理解“夕发朝至”:“夕”是晚上,“发”是出发,“朝”指的早上,“至”是到。谁能把词语意思连起来说说?(晚上出发,早上就到了)

⑵ 爸爸还说了什么?

⑶ 引导理解不懂的地方。

如:教师可以用简笔画,画出海面及山势的剖面示意图,帮助学生理解“海拔”。青藏铁路指从青海到西藏高原的铁路,那里海拔特别高,平均超过4000米,是世界上最高的地区,被称为“世界屋脊”。

⑷ 指导朗读,重点读好长句子:“我国正在……青藏铁路”。

7、读第6自然段。

你也想驾驶火车吗?你想驾驶什么样的火车呢?

第二课时

一、朗读课文

二、复习巩固生字

1、学生读生字卡片。

2、游戏:教师读一字,学生快速拿出相应的卡片,再组词语。

三、书写指导

1、观察字形结构,想想怎样写才好看?

2、重点指导:“发”的第一笔、“成”的斜钩要写好,整个字才好看。

四、拓展练习

以小组为单位,合作设计一列未来的火车,大家交流。

五、总结

注意肯定学生的创新之处。

《精选教学设计方案模板汇编5篇.doc》
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,方便收藏和打印
推荐度:
点击下载文档

文档为doc格式